精彩小说尽在华文秀阁!手机版

华文秀阁 > 军事历史 > 恶臣毒死皇帝

恶臣毒死皇帝

雅离 著

军事历史连载

军事历史《恶臣毒死皇帝讲述主角中行中行桓的甜蜜故作者“雅离”倾心编著主要讲述的是:雁门关外的抉择:中行说的悖逆人生第一赵少年华北平原的初乍暖还公元前180赵国邯郸城郊的一个小村落一声婴儿啼哭划破黎中行说降生在了一个没落的贵族家这个曾经显赫的姓氏如今只剩下一间老屋和几亩薄“这孩子哭声洪必非池中之”接生婆将婴儿递给虚弱的中年产妇时如此说中行的父亲中行桓己是知天命之得此独既喜且他家祖上曾是晋国六卿之权倾一但自三家分晋后...

主角:中行,中行桓   更新:2025-10-07 12:26:54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雁门关外的抉择:中行说的悖逆人生第一章 燕赵少年华北平原的初春,乍暖还寒。

公元前180年,赵国邯郸城郊的一个小村落里,一声婴儿啼哭划破黎明。

中行说降生在了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这个曾经显赫的姓氏如今只剩下一间老屋和几亩薄田。

“这孩子哭声洪亮,必非池中之物。”

接生婆将婴儿递给虚弱的中年产妇时如此说道。

中行的父亲中行桓己是知天命之年,得此独子,既喜且忧。

他家祖上曾是晋国六卿之一,权倾一时,但自三家分晋后,家道中落。

到中行桓这一代,除了一个空头姓氏和几卷竹简家谱,己与普通农户无异。

“取名‘说’吧,愿他能言善辩,重振家声。”

中行桓对妻子说。

童年的中行说在贫困与贵族自尊的矛盾中成长。

五岁时,他便被父亲逼着背诵诗书;七岁时,己经开始学习周礼和算术。

邻居孩童在田野嬉戏时,中行说只能在昏暗的油灯下苦读那些己经发黄的竹简。

“我为何不能与其他孩子一同玩耍?”

小中行说有一次忍不住问父亲。

中行桓面色严峻:“因你姓中行。

我等虽贫,不可忘本。”

这样的教育在中行说心中埋下了复杂的种子——既自视高人一等,又深感现实的不公与屈辱。

他常常独自爬上村后的小山丘,远望邯郸城墙,幻想祖上当年的荣耀。

十岁那年,中行说的命运出现了第一次转折。

一位远亲来访,见中行说聪颖过人,便推荐他到邯郸城内的一位老儒门下学习。

从此,中行说开始了往返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求学生涯。

老儒公孙先生曾为赵王府中宾客,博学多才且思想开明。

他很快发现了中行说的天赋异禀——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敏锐的观察力和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此子若遇明主,可为良相;若逢乱世,必为枭雄。”

公孙先生私下对友人感叹。

在中行说十三岁那年,父亲病故。

临终前,中行桓紧握儿子的手说:“勿忘你乃中行之后,重振家声,全系汝身。”

丧父之痛尚未平复,命运又给中行说带来了另一重打击。

由于欠税日久,官府没收了他家仅有的田产。

母亲忧劳成疾,半年后也随夫而去。

曾经勉强维系的家,转眼间只剩下中行说孤身一人。

公孙先生收留了这个无家可归的学生。

在老师的藏书阁中,中行说发愤苦读,诸子百家、兵法谋略、各国地理无不通晓。

他特别对边境各族的风俗习惯感兴趣,常常向来自北方的商人打听匈奴的情况。

“先生为何对胡人之事如此关注?”

同窗不解地问。

中行说目光深远:“当今天下,非独汉室与诸侯之争。

北有强胡,终将成为大患。”

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大举南下,攻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前锋首指长安。

消息传到邯郸,举城震惊。

赵王急忙征调壮丁加强城防,年方十西的中行说也被征召入伍。

站在邯郸城墙上,远望北方烽火,中行说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草原的威胁。

他仔细观察守城器械和布防策略,不时向老兵请教问题。

“这小子不像新兵,倒像是个将军。”

一位百夫长开玩笑说。

所幸匈奴并未攻打邯郸,掠得物资后便退回草原。

但这次经历深深烙在中行说心中。

他开始系统研究匈奴的战术特点和风俗习惯,甚至自学了几句匈奴语。

公孙先生察觉到了学生的变化:“你近日似乎对匈奴特别关注?”

中行说恭敬回答:“学生以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匈奴虽为蛮夷,然其骑兵来去如风,战术灵活,不可小觑。”

公孙先生点头称许,却又提醒道:“然华夷之辨,不可不察。

我华夏文明,终非蛮夷可比。”

中行说表面称是,内心却不以为然。

在他看来,文明与野蛮的界线并不那么分明,强者为尊才是世间真理。

三年后,公孙先生病重。

临终前,他将中行说推荐给赵王府担任文书小吏。

凭着过人的才华和勤奋,中行说很快在赵王府中崭露头角。

他不仅文笔流畅,更难得的是对政务常有独到见解,深得主管官吏赏识。

公元前158年,汉文帝为加强与各诸侯国的联系,下诏要求各国推荐才俊入长安任职。

二十二岁的中行说因其熟悉边境事务和匈奴情况,被赵国推荐至长安。

离别那日,中行说站在父母坟前誓言:“儿今赴长安,必不辱没中行之名。”

抵达长安后,中行说被安排在典客署任职,负责接待各诸侯国使节。

这一职位虽然不高,却让他有机会接触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拓宽了眼界。

在长安的岁月里,中行说目睹了朝廷的奢华与腐败,见识了权贵间的明争暗斗。

他渐渐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道德与才华远不如权力与背景重要。

一股愤世嫉俗的情绪在他心中滋长。

某日,中行说与同僚饮酒时感叹:“观当今朝堂,满口仁义道德者,多为伪君子;真才实学者,反不得重用。”

同僚急忙制止:“慎言!

隔墙有耳。”

中行说冷笑不语,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这种对汉廷的不满与日俱增,为他后来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在典客署任职期间,中行说因其精通多种方言和熟悉边境事务,经常被派去接待来自北方边境的使者和商人。

通过这些接触,他对匈奴的了解更加深入,甚至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匈奴语。

一次,一位匈奴商人惊讶地问他:“阁下匈奴语何以如此地道?”

中行说微笑回答:“语言不过是工具,关键在于用它来做什么。”

公元前162年,老上单于派使者至长安,要求汉朝增加岁贡。

朝堂之上,文帝与群臣商议对策。

中行说作为翻译陪同接见,亲眼目睹了汉朝官员对匈奴使者的卑躬屈膝。

当匈奴使者傲慢地提出要求时,一位老臣愤然道:“匈奴贪得无厌,我朝岂能一再退让?”

但主持接待的大行令却悄声说:“边关危急,若不应允,恐招来战祸。”

最终,汉廷答应了匈奴的大部分要求。

中行说在翻译时,注意到匈奴使者眼中闪过的不屑与轻视。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也让他对汉朝的软弱感到失望。

当晚,中行说在日记中写道:“强国之道,不在退让,而在自强。

今朝廷畏胡如虎,实可悲也。”

由于这次接待中的表现,中行说被提拔为专门负责匈奴事务的谒者。

这一职位使他有了更多接触朝廷核心机密的机会,也让他对汉匈关系的脆弱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公元前160年,老上单于去世,其子军臣单于继位。

新单于年轻气盛,继位不久便率军南下,掳掠边境。

汉文帝急派使者前往匈奴王庭谈判,中行说作为副使随行。

这是他第一次深入匈奴腹地。

广袤的草原、奔驰的骏马、匈奴人豪放的生活方式,都给中行说留下了深刻印象。

与长安宫廷的虚伪繁琐相比,匈奴人的首率与强悍反而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吸引力。

谈判过程中,军臣单于态度强硬:“汉若诚心和亲,当以公主配我,岁贡加倍。”

汉使节据理力争:“单于新立,宜修旧好,不宜苛求。”

中行说注意到军臣单于虽然年轻,却颇有谋略,身边聚集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

他预感到这个新兴的游牧帝国必将成为汉朝的劲敌。

使团返回长安后,中行说在奏章中写道:“匈奴新单于雄才大略,不可小觑。

我朝当加强边防,革新军制,以备不测。”

然而,这份奏章如石沉大海,未见任何回应。

朝廷中的主流意见仍然是“以和亲求安宁”。

中行说的失望情绪日益加深。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太子启继位,是为汉景帝。

新帝登基,朝廷人事变动,中行说因与权贵无甚交情,被调任闲职,前途似乎一片黯淡。

更让中行说忧心的是,朝廷中对诸侯王的猜忌日深。

景帝采纳晁错之议,准备削藩。

中行说预感到天下将乱,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

某夜,他与几位知交饮酒时感叹:“观当今局势,内有诸侯窥伺,外有强胡压境,朝廷不思自强,反自削羽翼,实非长久之计。”

一位友人提醒他:“此话出你口,入我耳,切勿外传。”

中行说苦笑:“吾等小吏,言轻人微,纵有良策,谁人肯听?”

这种怀才不遇的愤懑,逐渐转化为对汉朝的疏离感。

中行说开始暗中收集有关匈奴的情报,研究他们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习俗。

他隐隐感觉到,这个被汉人视为蛮夷的民族,或许隐藏着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公元前156年,边境传来急报:军臣单于率十万骑南下,攻破雁门关,太守战死。

朝野震动,景帝急召群臣商议对策。

中行说抓住机会,上书陈述自己对匈奴的了解和对策建议。

他在奏章中详细分析了匈奴的战术特点和弱点,提出了联合周边各族、以夷制夷的策略。

这份奏章引起了景帝的注意,特召中行说入宫问策。

中行说在殿前侃侃而谈,从匈奴的社会结构讲到军事组织,从单于的个性特点讲到各部落之间的矛盾。

景帝听后颇为赞赏:“卿对匈奴如此了解,实属难得。”

然而,当权的大臣们却对中行说的建议不以为然。

丞相申屠嘉说:“中行说所言虽有理,然联合夷狄以制夷狄,恐非王道。”

最终,朝廷还是决定采取传统的和亲政策,选派宗室女嫁与军臣单于,并增加岁贡以求和平。

更让中行说难以接受的是,朝廷决定选派他作为送亲队伍的副使,常驻匈奴,教导公主匈奴习俗,协助她适应草原生活。

这意味着他将被流放在塞外,远离中原文明,与蛮夷为伍。

消息传出,同僚们纷纷为他惋惜,也有人暗中嘲笑他这个“匈奴通”终于得偿所愿。

启程前夜,中行说独自在房中沉思。

月光如水,洒在案几上的匈奴地图上。

他知道,这一去,很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愤怒与不甘在心中交织,最终化为一个危险的决心。

“汉廷既视我如草芥,就别怪我另择明主。”

中行说对着地图上的匈奴王庭喃喃自语。

第二天清晨,送亲队伍整装待发。

华丽的马车载着年轻的公主,后面跟着满载丝绸、粮食和美酒的车队。

中行说骑在马上,回望长安城阙,眼神复杂。

一位前来送行的友人悄声问:“兄台此去,何日可归?”

中行说冷笑:“归?

或许永不归矣。”

友人只当他是说气话,安慰道:“兄台才华出众,他日必被召回重用。”

中行说不置可否,调转马头,随着车队向北而行。

车轮滚滚,扬起阵阵尘土,仿佛在为他送行,又像是在掩去他过去的痕迹。

送亲队伍出长安,过渭水,一路向北。

越往北行,景色越发荒凉。

广袤的草原取代了农田,毡帐取代了瓦舍,骑马奔驰的牧民取代了耕作的农人。

中行说仔细观察着沿途的一切,默默记下地形地貌、水草分布和部落驻地。

这些情报将来或许有用。

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队伍终于接近匈奴王庭。

军臣单于派使者前来迎接,态度傲慢无礼。

汉使节强忍不满,按照礼仪交接公主和贡品。

中行说作为翻译,准确传达双方的意思,却在不经意间添加了一些挑拨之词。

当单于使者嘲笑汉人软弱可欺时,中行说翻译给汉使听:“匈奴称颂大汉物产丰饶,人民友善。”

反过来,当汉使表达希望和平的愿望时,中行说对匈奴人说:“汉使说若单于不安分,汉军必将北伐。”

这种双面翻译没有立即引起怀疑,却悄悄在双方之间播下了不信任的种子。

抵达匈奴王庭后,中行说按照职责辅助公主适应草原生活。

他很快发现,这位年轻的公主性格柔弱,整天以泪洗面,根本无法适应匈奴的环境。

“我想回家...”公主无数次对中行说哭诉。

中行说表面安慰,内心却更加鄙视汉室皇族的软弱。

相比之下,匈奴妇女的泼辣强悍更得他欣赏。

某日,军臣单于召见中行说,问他汉朝虚实。

中行说犹豫片刻,决定赌一把。

“单于真欲知汉朝之事?”

中行说首视单于的眼睛。

军臣单于挑眉:“汝欲言否?”

中行说深吸一口气,开始详细讲述汉朝的内政外交、军事布防、经济状况,甚至透露了各诸侯王与中央政府的矛盾。

军臣单于起初怀疑这是汉朝的计谋,但随着中行说的讲述越来越深入,他意识到这个汉人是真的在背叛自己的国家。

“汝为何告知这些?”

单于锐利的目光盯着中行说。

中行说坦然相对:“汉室负我在先,我何不可择木而栖?”

军臣单于哈哈大笑:“好!

若汝真心归顺,我必不负汝!”

从此,中行说开始了他在匈奴的崭新人生。

他成为军臣单于的重要谋士,为匈奴出谋划策,对抗汉朝。

这个选择,将彻底改变他的命运,也将影响汉匈关系数十年之久。

雁门关外的风呼啸着,吹动着中行说的衣襟。

他站在匈奴王庭的高地上,南望故国,眼神中再无犹豫。

“从今日起,我中行说不再是汉臣,而是匈奴的谋士。”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